“先说是哪三个吧,不分排名。首先第一个,自然是佩服我自己。”
这不意外,她这么傲的人,自己排在佩服的人里第一位无比正常。
“接下来嘛,是我以前的一个老同学,很厉害,我还记得,他在高中的时候,只读了一个月,就去上大学了,那是我第一个佩服的天才。”
这确实离谱了,众人听后也是不可置信,一个月?已经不是其他人能评价的程度了,甚至能理解这到底有多离谱,都无法清楚具体有多离谱。
“第三,这个家伙太纯粹了,进我们这高中就为了钱和搞社团,后面就算到了大学也在做这两件事。”
这么一说,大家也是知道是谁了。
不过相比前面说的,过去的学长虽然很厉害,但不至于能让元老师还把他也列入其中?
“可能现在你们还不懂,好了,话题到这了。既然大家马上就要学考了,以后关于高考的内容,我先顺便讲讲报考相关的事。”
沈明也听了一些,大概的内容其实就是学考的等级和高考选修科目的成绩之间的关系,直白的说,学考成绩好,之后的高考,成绩也不会太差。
为什么是不会太差,这就要稍微解释一下了。就拿高考报考的人数比较多的两门科目来说,历史和技术,可以说是有一半人去选了。
选的人数多,又因为这些选考是赋分的,所以卷面分,基本等于赋分后的结果了,大差不差,考完后自己就清楚大概的分数区间了。
先排除掉成绩顶尖的学生,
如果学考的成绩是B~A徘徊的程度,努努力的话高考的分数,卷面分是七十多,赋分后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如果成绩只是刚好B,那大概就六七十多的水平。
现在的话,大多数人都是争取考A,要是连个B都考不到,那完全就是给别人当分母而已,按元楚歌的话来说,考了C和D,这些人再多,如果来个几十万,高考人数也就听着唬人,实际反而把考高分的难度给降低了。
选考的科目三门,是按照排名的百分比来作得分。所以可以假设一种极端的情况,那么就好理解了,人数多,并不一定说明一个地方高考就难了,甚至对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是好事了。
如果在原先的基础上,历史这门科目突然多了四十多万考生,都要是只有五六十分的卷面分。反而对其他人来说,是好事。
具体的数字来形容的话。假如学生A的历史,在65~70分的程度,这个分数的排名下,排在总人数的55%,成绩并不算好。
但如果突然多了这么多低分的来报考,自己的排名直接干到了前14%,这科目的分数也高了。(15万原先的报考人数,再虚空加上45万,排名在八万二的考生,就这样,超过了86%的人)。
现实情况肯定不是这样,但道理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成绩不行,反而让其他考生压力更小了。有点类似的情况就是,没有赋分前,要是某一门科目难度很高的话,最后学校的录取分数,也是根据排名来降低分数线的。
之前其他地方没有赋分的时候,都还觉得浙江选考白送四十分,但其他地区也参与后,也有人说出了同样的话——赋分不是送分。
带了笔就能考到的分数,如果不擅长会去报考这门吗。况且,说不好听的话就是,不管你赋分不赋分,考个四十多,真的没必要说“不公平”了,这点分数没大学可以上的。
不过,沈明想是这么想,但现在都没什么心思听了,他都感觉没法高考了。
“可以了沈明,高考加油。”
嗯?
元楚歌这话,沈明听的有些疑惑,我就算数学考了这个分数,可我其他科目也没及格,怎么就说上高考了?地理,化学,生物,还有三门是不及格的啊。
苏南笙听到元老师说的话后,也是奇怪,学校里,他们这一届并没有参加过学考,是决定一次性考完。
“老师,沈明能过学考吗?还有三门没及格,都四五十分…”
“等你们去考了,你们就知道了。”
(后面的剧情会有考试部分,离谱,但却是亲身经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