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有人失去什么了吗?
刘辩再次看完一篇驳议,小黄门来报,他要诏见的侍中荀爽已经在等候了。
刘辩先问道:“荀公,应仲远所献的阐述律法之文章,公以为如何?”
刘辩手中所拿着的驳议就来自于陈留国相应劭应仲远,驳议实际上只相当于番外,而正文则是应劭将家中传了数代的家学整理归纳,并结合了自身的所学所用,共计二百五十篇。
荀爽很肯定地称赞道:“如能有应仲远相助,臣以为,新律及其疏议可在岁末前修订完成。”
荀爽这么称赞是有原因的,他不缺大略,却独独缺乏地方为政经验,在重修汉律时他自己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为皇帝对于新汉律的要求不仅仅是明确法律条文,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注解,用以作为官员判罚的依据。
过去荀爽在面对疏议的注解时,总要多加思考,防止其他学派的人在其中夹杂私货,为此,他头发都掉了不少。
应劭家学渊源,观念与荀爽十分相似,能帮助荀爽弥补他最大的短板。
刘辩道:“荀公放心,朕已经向应仲远下了调令。”
“不过在他来之前,有些事已经可以定下了。”
荀爽拜道:“唯!”
次日朝会,御史中丞袁基不等他手底下的跳得最高的孔融和边让开口,当先上奏,以赃满三十万,请斩中常侍渠穆、小黄门孙仑。
主官当先开口,定下了基调。
原本各自准备了一大幅长篇大论的侍御史孔融、边让齐齐跟进。
墙倒众人推,且今上的作风朝臣们逐渐了解了,只能说不愧是先帝选中的太子,颇有先帝之风。
早两年还有小道消息,说是先帝认为今上不类己,但现在,朝臣们普遍认为这是扯淡。
也就是今上在勤政这一点上与先帝截然相反——字面意义上的,先帝初掌权时一度五日一次处理尚书事——
朝臣们明白,用贪赃的罪名去抨击已确认贪赃的宦官,是一件高收益零风险的事。
“陛下,臣以为……”
甚至都不需要有人私下组织。
说着说着,侍中荀爽忽然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