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如今坐拥天下,看似风光无限,可内心深处亦有着诸多无法言说的遗憾。
只是不知,那历史长河中的周瑜,他的遗憾究竟会是什么……”
说到此处,朱棣的思绪仿佛飘回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
【赵云望着远处的江水,说道:
“周瑜去逝,荆州少一劲敌,应当高兴才是!
我听江南来人言道,周瑜死前遥望江北叹呼,既生瑜何生亮!可见他对军事之恨。
既如此军师又何必伤感?”
诸葛亮缓缓说道:“人言周公瑾嫉才妒能,非也!当年他也不会叫我诸葛兄,劝我归顺东吴。
可见周公瑾并非嫉妒我之智。
而是恨我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周公瑾风雅超群,乃一代儒将。
今壮志未酬,如星陨落,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即使放眼整个三国,也很难找出像周公瑾这样完美的人。
他才学不输卧龙凤雏,统兵不输曹操。
身材相貌,琴棋书画,他打小就跟孙策交好。
二十五岁时,孙策集团在江东已经没有对手......】
三国时期,烽火连天,英雄辈出。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局势瞬息万变。
而此时,在一座高山之巅,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的诸葛亮正静静地凝望着远方那如墨染般的天幕。
他的目光深邃而睿智,仿佛能够穿透重重迷雾,洞悉世间万物。
然而此刻,他的嘴角却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意。
这笑意并非来自于胜利的喜悦或是对敌人的轻蔑,而是源自于内心深处对于历史宿命的一种感慨。
“这便是周公瑾的遗憾啊……”
诸葛亮轻声呢喃道,声音如同微风拂过琴弦,轻柔而悠远。
他想起了那位与自己齐名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一个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绝世英才。
周瑜一心想要收回荆州,为此殚精竭虑,筹谋许久。但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让他一次又一次地错失良机。无论是战略部署上的失误还是时机把握上的偏差,都使得他离目标越来越远。
不仅如此,周瑜一直渴望能够在战场上击败诸葛亮这位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