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白面真武

在朱厚熜搭建的大框架下,大明这个古老的帝国,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宫的建立,以张楚言为首,但离不开和他一样的改革者们。

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是湛若水,年近六旬,主持京师学宫的工作。最具有闯劲的是唐伯虎,他被委任为南京的学宫宫正。

唐伯虎少年得志,但因为科举舞弊案不能踏入仕途,自此寄情书画借酒消愁。

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他自始至终都怀揣着兼济天下的理想。

朱厚熜给了一个机会,让他认清了自己,也明白他该在如今的大明该做些什么。

他力排众议将南京三宫建在金陵江畔,并近乎离经叛道将法家道家等诸子学说引入学生的课程,并且严格规定武考内容。

“连我一巴掌都接不下,有什么脸面说是唐伯虎的学生?”他的原话是如此地嚣张,自然也引起了保守派的疯狂反扑。

他们不敢反驳建造三宫的大事,却能在三宫的营造上使些手段。

不提供木材,拦截运送建材的船只,甚至阻拦学子报名。

唐伯虎凭借强硬的手腕,一个晚上挨家挨户地去谈,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南京三宫也是除京师之外最先建成的。

他规范了学子的课程,并且明确地提出一套量化标准,在随后轰轰烈烈的三宫建造中起了巨大作用。

身为三宫宏观上的调度者,张楚言忙碌异常。

他不仅要负责实际上的繁重政务,还要想方设法从根子上创建学理并行的思想。

天衍二年十月,他上报内阁,创建《格物》和《天理》《礼法》三大文刊。

朱厚熜欣然提笔,写上刊名,并亲自写了三篇首刊。

作为主刊人,张楚言当仁不让,一出手就是六十篇文章。

诸如《从打狗棒法谈力学学习》《炼丹中的化学原理》《力学——从零开始教你飞檐走壁》《数学模型分析鄱阳湖之战》

…………

颇具大明本土特色和科学知识的文章,让远道而来的波尔兰都啧啧称奇。

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宣扬,“张先生到英国,真理报的编辑都会为他行礼!”

张楚言不光在理工方面造诣惊人,同时作为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弟子,他对于儒学的现状也颇为不满。

虽然在儒家的圈子里,他只是个新人,但是充满着好奇心的张楚言乐意去寻找其他的可能性。

“一切发端于人的学说,最终的指向在人。”他慷慨陈词道。

他站立在不可思议巨人之上的见识,给予了固执己见的老人们深深的震撼,并且他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地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