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从苏州吴江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口腔专家张志愿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544 字 2个月前

由此可见,张志愿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扎实的学术基础、国际化的视野、持续的学习和研究精神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他成为口腔医学领域杰出代表的重要因素。

院士从业之路

1989年8月—1994年8月,张志愿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担任主治医师。

1994年8月—2001年11月,张志愿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

1998年10月—2014年4月,张志愿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2001年11月—2005年5月,张志愿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06年6月,张志愿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2015年12月,张志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12月25日,张志愿被聘为海南省口腔临床医学中心(筹)专家委员会主任、海南省口腔临床医学中心(筹)名誉主任。

从业之路解码

从张志愿院士的从业之路来看,这段丰富的职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志愿在从业初期即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担任主治医师,积累了深厚的临床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需求,提高治疗效果,也为他后续的科研工作和学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张志愿逐步担任了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院院长等重要职务。

这些领导经历锻炼了他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能够更好地领导团队进行科研工作,并推动学科的发展。

在从业过程中,张志愿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热情。

他不仅在临床上不断追求创新,也在科研上取得了显着成果。

这种持续的学术追求使他在口腔医学领域保持了领先地位,并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志愿的学术成果和临床经验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内外口腔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广泛的学术影响也使他在学术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持。

张志愿被聘为海南省口腔临床医学中心(筹)专家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他在口腔医学领域的权威地位,也展现了他对海南省口腔医学发展的支持和贡献。

这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并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增添了新的荣誉。

由此可见,张志愿院士的从业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深厚的临床经验、卓越的领导能力、持续的学术追求、广泛的学术影响以及对海南省口腔医学发展的贡献都是他成为口腔医学领域杰出代表的重要因素。

院士科研之路

张志愿院士是我国着名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长期从事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张志愿院士开创了多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串联修复术、高位颈动脉重建术以及个体化综合序列治疗策略等创新治疗方法。

这些技术显着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并使修复器官的功能性得到充分的恢复。

在国内,张志愿院士系统性地建立了头颈肿瘤术后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和晚期肿瘤侵犯至颅底、颈动脉、喉等重要组织器官的救治性外科与术后功能重建的治疗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得生存率与生存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张志愿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头颈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治疗规范指南。

这一规范指南为头颈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志愿院士已发表学术论文313篇(SCI收录76篇),主编专着11部、副主编5部和参编专着11部(英文2部)。

这些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为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及脉管畸形的诊疗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张志愿院士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团队在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团队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其中一篇报道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基因组特征图谱描绘结果及相关靶向治疗的转化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