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绕台湾岛航行了一圈之后,探险队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苏星云提供了关于台湾岛的宝贵信息。他们带回的报告详细描述了岛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分布以及原住民的生活状况,为苏星云日后在台湾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如皋县的船埠中,一艘造型奇特的帆船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之中。这艘船并非属于这个时代,它就是传说中的飞剪船。尽管苏星云对航海一窍不通,但他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和对创新的渴望,决心将这艘船带回到现实中来。
小主,
苏星云自幼生活在陆地上,对海洋的了解仅限于它是海鲜的原产地。然而,在这个时代,网文成为了他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正是得益于这些网文的教导,苏星云才对飞剪船这个词有了些许印象。他深知这种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航海领域的革命性意义。
于是,苏星云找到了那群手艺精湛的船匠,希望他们能够试着造出这样一艘新船。他并没有过多干涉船匠们的工作,只是提出了几点基本要求。首先,他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了飞剪船头的模样,强调了船头的流线型设计。接着,他要求船匠们尽量降低船的重心,减少船头的建筑,以提高船只的稳定性。最后,他还建议将船体设计得更加细长,以减小水的阻力。
交代完这些要求后,苏星云便做起了甩手掌柜,将具体的造船工作交给了船匠们。面对苏星云提出的这些新颖的设计理念,船匠们起初感到有些困惑,但他们很快便投入到紧张的实验和制作之中。
船匠们首先按照苏星云的要求试制了几个模型,并在水流中进行了反复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他们发现这种设计确实能够大大提高船只的航行速度。接着,他们又对船体的抗浪性进行了测试,以确保船只能够在恶劣的海况下稳定航行。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和不断调整,船匠们终于确定了最终的设计图纸。这艘飞剪船不仅继承了历史上飞剪船的优点,还融入了现代造船技术的新元素,成为了一艘集速度、稳定性和美观于一体的杰作。
于是,在如皋县那巨大的造船坑中,工人们正在忙碌地铺设龙骨,整个造船过程紧张而有序。得益于充足的钢铁工具以及两台蒸汽机提供的强劲动力,木板的加工速度大大提升,造船进度异常迅速。
到了1344年初夏,这艘崭新的船只终于迎来了它的首次航行。水手们在经过一段时间与船只的磨合后,满怀激情地驾驶着它在广阔的大海上试航。这艘船的设计独特,船身长宽比达到了惊人的六比一,排水量更是高达500吨。为了追求极致的速度,船上的所有多余建筑都被削减殆尽,使得整艘船在航行时宛如贴着水面飞行一般。其航速可以达到惊人的十九公里每小时,在当时的航海界堪称翘楚,足以轻松甩掉任何海盗船的追击。
苏星云对这艘船寄予了厚望,他将其命名为“海燕一式帆船”,并决定开始大规模建造。首艘海燕一式帆船以十天三个班次的频率开始向台湾分基地运送人口,有效地缓解了黄州主基地供应两个分基地建设的压力。此时,整个领地的生产力已经完全投入到各处的发展之中。
尽管原本的陆军规模维持在7000人左右并未扩大,但苏星云深知军事实力的重要性。击发枪的样品虽然已经制作出来,但由于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暂时还无法全面装备部队。为了优先保障领地的建设和发展,苏星云决定暂缓军事硬件的建设投入,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军队的训练上。因此,军队中军官的比例开始逐渐增大,以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和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元朝在得知苏星云开始运人出海后,也逐渐放松了对他的戒备心理。双方之间的关系趋于缓和,进入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和平时期。这为苏星云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发展空间,让他能够更加专注于领地内的各项建设和改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