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担心的便是张俭这里粮食耗尽,原本庇护在这里的百姓因为缺粮而变成乱民。
张俭年过八十,但还没糊涂,只有些耳背了。等到他的从子张元在他耳边复述了皇甫嵩的话,他才答道:“不缺谷粮……刚开始,面对饥民,只有我家放粮。后来其他家见了,也都带着粮食来此相聚。老夫算过来,就算一直有人来,这里的粮食起码够吃三四个月的。”
“不过,这些粮食都是百姓救命的粮食,却不能让义真充作军粮了。”
皇甫嵩听了,先是保证不会要这里的粮食,然后才问道:“其余放粮各家是何时而来的?”
“五月下旬。”
皇甫嵩算了算时间,应该是刚来兖州才挥起屠刀没多久。
这些放粮的人家,只怕并不都是干净的。
不过望着一身老态,却仍亲自过问着聚集在这里的百姓生存情况的张俭,皇甫嵩叹了口气。
且放任之吧!
临走之时,皇甫嵩叫来了张俭的从子张元,交待道:“我会在此留下一屯兵马,权做护卫之用,若是遇到什么事,也可及时送信于我。”
张元郑重的应允了。
虽然一些贼人顾忌张俭的名声,不愿来犯,但在皇甫嵩扫过一轮后,却也不敢保证没有留下些敢铤而走险的余贼。
见完居于山阳郡的张俭之后,皇甫嵩继续带领大军一路向东平推。
不得不说,在天子的主导下,竟有皇甫郦培养,也听过他讲的课的原羽林郎,如今散布在军中的曲军候、军假候们皆很好用,尤其是在肃清小规模残敌之时,如臂使指,面对他所发布的命令,总能得到准确地执行。
这一培养将官的模式,的确是个好办法。
于是乎,在这平叛的一路上,皇甫嵩的工作又多了一个,在战场之上总结这些原羽林郎的优缺点,从而便于改进。
其间,皇甫嵩也遇到了横在山阳郡和泰山郡之间,从属于豫州的鲁国,对此,他的态度同样是碾压过去。
在大军的军势以及朝廷的大势之下,甚至出现了王师一到,叛贼闻风而降,转而向皇甫嵩等领军的将领哭诉他们所受到的来自官吏的欺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