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舆论武器2(白银盟主10)

不明不清 第十个名字 1129 字 4个月前

而纸张质量和报纸成本严重挂钩,发行时间越长、覆盖地域越广,成本优势就越明显,也越制约报纸的成长势头。

再看看内容,人们就更感兴趣了。几天前被《东林旬讲》批得体无完肤的南京守备宦官,现在突然又显得不那么可憎了,因为比他们更可憎的人出现了。

宦官们挥霍的都是朝廷的钱,即便不挥霍也到不了百姓手里。可这些家伙坑的全是农户、工匠和商人,那些银子可是实打实从自己兜里掏出去的,真疼啊!

和民间的反应截然不同,当朝臣们看到《半月谈》之后立马就不乐意了,纷纷以各种理由上疏要求皇帝下旨查办,规模一点不比当初的妖书案小。

按说这种事在体制内已经属于预定成俗的潜规则了,即便被同僚当面指责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反应,大家全不怎么干净,除了斗争失败的时候会被拿来落井下石,通常不会因此而背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

可潜规则毕竟不是规则,重点信息就在这个潜字上面。当不能潜到公众视线之外时,很多事基本就等于丑闻。个人名声一旦臭了,仕途也就跟着完蛋了。为了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必须动真火。

至于报纸上说的是不是实话,是否对国家有利,很少有人会去想。家天下、家天下,家都不好了还要天下有何用?国家是皇帝家的,又不是大臣家的,国家好不好是皇帝需要操心的事情,大臣只管顾好自己家就成了。

那该怎么让《半月谈》闭嘴呢?马经纶可是当过京官的,想找几个衙役过去直接砸场子肯定不成。而且马经纶是两广总督李贽的好友,在通州也算富贵之家,仅靠盘外招显然搞不定。

于是一股针对报纸的风潮逐渐在朝堂间形成了,且愈刮愈烈,矛头除了指向《半月谈》编撰马经纶,还隐隐带上了两广总督李贽。言下之意两人很可能是同谋,甚至马经纶所为皆是李贽指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