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两超的局面一直持续很久。
齐国强横时期,能够威胁到齐国霸权的只有楚国。
等晋国取代了齐国的霸主地位,仍然是只有楚国有实力挑战晋国的霸权。
所以,所谓的“两超”便是两个超级强国。
既然都是超级强国了,自然就不占用一流强国的名额。
现如今的格局大概是,晋国与楚国并列为超级强国,齐国、宋国位列一流强国,排在二流的则是郑国、吴国、鲁国、燕国,三流就是越国、莒国、卫国等等国家,剩下则是不入流的袖珍型小国了。
吴国能够位列二流强国,还是他们上一次入侵了楚国的“巢”地,不然顶多就是位列三流国家。
两个超级强国在“赭丘”附近交战,晋国的一众小弟过去那么长的时间还未抵达,楚国倒是有不少附庸来了。
楚国的附庸并不比晋国少,他们的附庸大多也被从庙堂控制,只等着时机合适便进行吞并。
郑国并不算楚国的附庸,并非因为郑国老是降而复叛,主要是双方有正式的盟约,楚国未能控制得了郑国。
晋国那些答应前来助战的小弟哪去了?他们被楚国出兵二十四万吓到,一开始不敢与晋军会合,后来被晋君寿曼派人通知去跟驻扎在“汋陵”的宋军待一块了。
讲实话,晋国君臣从来不敢奢望一众小弟在战场上能够跟楚军打得有来有往,祈祷他们不要拖后腿就极好了。
既然晋国不相信一众小弟,为什么每次与楚国交战总是会进行召唤?因为楚国也有小弟啊!
晋国的一众小弟不用跟楚军交战,他们去跟楚国的小弟打就算履行了盟友义务。
其实,召唤盟友助战,另一个用意就是消耗他们的国力。
为什么要消耗盟友的国力?这个问题问得有点那什么。
今天是盟友,也许明天是敌人。
自己的国家在消耗,怎么可能让其余有休养生息的时间。
说白了,无非就是担心出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况,哪怕知道召唤盟友助战可能没有用处,一样不能让盟友有积累实力的可能性。
折腾盟友的必要性一直存在,从远古时期到长久的以后,获得霸权却不那么干,一定会被盟友掀翻且取而代之。
晋军与楚国阵营重新开打的第一天。
为了稳妥起见,栾书安排三个军团一起出战。
中军、上军、新军早早用饭,天微微亮就出营进行列阵。
三个军团并非满编出营。
中军出动了三个“师”的兵力,他们陈列在正中间。
上军和新军分别出动两个“师”的兵力,列阵在左右两翼。
没有出战的下军却不代表无事可做,他们既是预备队,也需要担负保卫营盘的重任。
寻常情况下,诸侯交战并不会袭击对方的营地。
既然有寻常的情况,自然也会有特殊时期。
双方进行互相试探的阶段,不是楚军处在弱势一方吗?晋军必须做好楚军可能掀桌子的相关防备。
因为晋国这边的上军和新军只是各自出动两个“师”的关系,出战的晋军只摆出两“彻”的梯队,整个军阵看上去也就显得比较单薄。
其实,三个军团一共出动七个“师”的兵力,比刚开始满编军团出战也就多了两个“师”,扩展的列阵空间并不算增加太广。
至于为什么不是某个军团满编出战?有交战一定会产生伤亡,无法及时补充空缺的兵源,必然是人越打越少。
再者说,机器运作起来会出现磨损,人同样会感到疲劳。尤其参战人员上了战场时刻处在心神紧绷的状态,体力的消耗,以及精神力的损耗,远比平常更加严重。
那样一来,对参战人员进行安排,做到能够保持状态好轮番出战,不是一军主将该掌握的知识吗?
能不能够安排好每一批的出战部队,讲实话就是对统兵将校的极大考验,往往也能够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败。
因为已经进入正式的交战状态,各处的山坡不再有人登高观战。
倒不是说变得非常危险。
当然了,同样算不上绝对安全。